美國加州大學(爾灣) | 博 士 |
|
|
美國加州大學(爾灣) |
|
|
|
美國杜克大學 |
|
|
|
國立清華大學 |
|
|
|
國立清華大學 |
|
|
|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|
|
8-1994 ~ 7-2018 |
福建閩南師範大學物理教育所 |
|
8-2018 ~ 7-2021 |
美國勞倫斯—柏克萊國家實驗室 |
訪問學者 |
8-1996
~ 7-1997 |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|
|
8-1990 ~ 7-1994 |
中央研究院 |
|
4-1989 ~ 7-1990 |
美國加州大學 (爾灣) |
|
12-1987 ~ 3-1989
|
期刊論文 (Refereed Papers) — 物理思想史 |
1. 姚 珩、黃秋瑞 (2003),「克卜勒行星橢圓定律的初始內涵」,科學教育月刊,256,33-45頁。 |
2. 姚 珩 (2004),「行星面積定律的建立」,科學教育月刊,274,32-38頁。 |
3. 姚 珩 (2006),「行星諧和定律的形成與影響」,科學教育月刊,290,1-8頁。 |
4. 陳鵬仁、姚 珩 (2009),「克卜勒橢圓定律的前身—太陽與行星軌道中心的定位」,科學教育月刊,322, 10-19頁。 |
5. 錢宜新、姚 珩 (2009),「行星逆行現象—決定日心說的關鍵」,科學月刊,479,858-862頁。 |
6. 錢宜新、姚 珩 (2009),「哥白尼行星系統的和諧性」,科學教育月刊,324,14-24頁。 |
7. 項武義、張海潮、陳鵬仁、姚 珩 (2010),「重訪克卜勒—地球的面積律與橢圓律」,數學傳播,134,44- 51頁。 |
8. 項武義、張海潮、姚 珩、陳鵬仁 (2010),「發現克卜勒行星定律的簡易方法」,科學教育月刊,329,8-18頁。 |
9. 田芷綾、姚 珩 (2010),「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—向心力概念的形成」,科學教育月刊,330, 23-34頁。 |
10. 姚 珩、田芷綾 (2010),「萬有引力平方反比律來自於橢圓律還是週期律」,科學教育月刊,332,2-16頁 |
11. 姚 珩 (2011),「古典力學的奠定—數學觀與機械論的統合」,科學教育月刊 ,340,11-21頁。 |
12. 姚 珩、余建鑫 (2011),「伽利略強調的是實驗方法或理論思維」,科學教育月刊,345,9-21頁。 |
13. W. Y. Hsiang, H. C. Chang, H. Yao and P. J. Chen (2011), "An Alternative way to achieve Kepler's laws of equal areas and ellipses for the Earth",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32 (2011) 1405-1412. |
14. 姚 珩、李秉書 (2015),「牛頓運動定律 F=ma 何時正式出現」,科學教育月刊 ,378,22-26頁。 |
15. W. Y. Hsiang, H. C. Chang, H. Yao and B. S. Lee (2015), "Re-establishing Kepler's first two laws for planets in a concise way through the non-stationary Earth",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36 (2015) 045006 (16pp). |
16. 姚 珩、李秉書 (2016),「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涵 」,科學教育月刊 ,387,25-32頁。 |
17. 姚 珩、李秉書 (2016),「位能觀念的發生與意義 」,科學教育月刊 , 395,13-19頁。 |
18. 姚
珩、孫治平、李秉書 (2016),「力學能守恆理論形成的歷史探究及其在科學史融入於教學上的意義」, 科學教育學刊 ,24(4),379-416頁。 |
19. 付麗萍、陳玠同、姚 珩 (2019),「牛頓力學的先驅惠更斯—機械論的數學化」,物理教師,40(2),85-89頁。 |
20.
李杏蓮、姚 珩 (2020),「基於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—以光的偏振為例」,中學物理教學參考,49(9),30-32頁。 |
21. 張鴦麗、姚
珩 (2021),「從牛頓第二定律到伯努利的F=ma」,物理通報,3,153-161頁。 |
22. 劉建忠、姚
珩 (2021),「落體運動的物理思維—探索笛卡兒與伽利略的落體定律」,湖南中學物理,4,25-30頁。 |
23. 林 鑫、姚
珩 (2021),「電容器的電容創新實驗設計」,物理通報,10,112-117頁。 |
24. 付麗萍、陳玠同、姚 珩 (2021),「西方早期到牛頓時期力概念的發展過程」,科學教育月刊,440,18-25頁。 |
25. 田曉東、姚 珩 (2021),「能量守恆定律的創建者麥爾—熱與功可相互轉換」,科學教育月刊,443,20- 25頁。 |
26. 姚 珩 (2021),「牛頓如何想出第一運動定律」,科學月刊,624,38-43頁。 |
27. 陳國賢、楊艷玲、姚 珩 (2022),「從不靠接觸到無外力作用下慣性定律的思維轉換」,物理通報,10,140-142頁。 |
28. 陳國賢、姚 珩 (2023),「牛頓如何使用慣性定律」,物理通報,2,128-130頁。 |
29. 姚 珩、楊艷玲、吳承宣 (2023),「牛頓如何想出第二運動定律—由早期運動的原因到外力概念的出現」,科學教育月刊,460,15- 23頁。 |
30. 陳玠同、吳承宣、姚
珩 (2024),「從文藝復興伽利略及牛頓的平行四邊形加法定律審視力概念的形成」,科學教育月刊 (已接受)。 |
期刊論文 (Refereed Papers) — 高能物理 |
1. D. Silverman and H.
Yao (1987), "Formulation of two-photon
and two-gluon decays of pseudoscalar
η mesons in a relativistic bound-state calculation", Physical Review D36, p.3392- 3400 |
2. D. Silverman and
H.
Yao (1988), "Relativistic treatment
of light quarks in D and B mesons and
W-exchange weak decays", Physical Review D38, p.214-232. |
3. L.L. Chau, H.Y. Cheng,
W.K. Sze, H. Yao and B. Tseng (1991),
"Charmless nonleptonic rare decays of B mesons", Physical Review D43, p.2176-2192. |
4. D.A. Krakuer,
H. Yao et. al., (1991), "Direct experimental
lower bound on the radiative lifetime of the muon
neutrino", Physical Review D44, p.R6-R9 |
5. D.A. Krakuer,
H. Yao et. al., (1991), "Search for the exotic
decay
",
Physics Letters B263, p.534-538. |
6. L.L. Chau, H.Y. Cheng,
W.K. Sze, B Tseng and H. Yao (1992),
"CP
violation in rare B decay", Physical Review D45, p.3143-3152. |
7. H. Yao (1993), "The radiative
decays", Physics Letters B301, p.108-114 |
8. H. Yao (1993),
"W-exchange effects
and inclusive semileptonic and
decays of B mesons", Chinese Journal of
Physics 31, p.251- 263. |
9. H. Yao (1994), "CP asymmetries in
neutral B dacays with purely right-handed
", Chinese Journal of
Physics 32, p.96-108. |
10. H. Yao (1994), "CP asymmetries in
a model of right-handed b dacays", Chinese Journal of
Physics 32, p.975-987. |
11. W.K. Sze and H. Yao
(1996),"CP violation of neutral
B mesons decays in the left-right
symmetric models",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11, p.299-306. |
12. D. Silverman and
H. Yao (2001), "W_R effects on CP asymmetries in B meson decays", Journal of High Energy
Physics 10 (2001) 008. |
|
1. H. Yao (1992), "Spectator and non-spector models in the B meson systems", (German-Chinese Symposium on Medium-Energy Physics), eds., K. Goeke, W.Y. Hwang and J. Speth (Plenum, New York, 1993). |
|
1. 姚 珩 (1979),「反能譜與反散射理論的應用」,碩士論文, 1-140頁。. |
2. H. Yao (1987), "Mesonic decays through short distance processes in a relativistic bound state formalism", Ph.D.'s thesis, p.1-191. |
3. H. Yao (1988), "Measurements on the limits of the charge radius and magnetic moment for a neutrino from the electron-neutrino elastic scattering", UCI Neutrino 88-35, p.1-10. |
4. H. Yao (1989), "Limits on muonic- and electronic-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the lepton number nonconservation", UCI Neutrino 89-5, p.1-35. |
5. W.K. Sze and H. Yao (1990), "Constraints on the top quark mass from CP-violation effects in neutral B systems", IP-ASTP-03-90, p.1-15. |
6. 許榮富、姚 珩 (1990),「物理教育專文—計算物理課程簡介」,物理會刊,第12卷,第5期,405-412頁。 |
7. 姚 珩 (1994),「實驗教學法淺論」,中等教育,第45卷,第2期,22-35頁。 |
8. 姚 珩 (1994),「八十三學年度大學聯招物理試題詳析」,科學月刊,第25卷,第9期, 686-694頁。 |
9. 姚 珩 (1995),「中學物理教科書裡一些模糊觀念的討論」, 物理教育彙刊,33-58頁。 |
10. 姚 珩 (1996),「科學的起源—希臘科學思想淺論」,文明探索,第6卷,1-32頁 ,第7卷,1-23頁。 |
11. 姚 珩 (1998),「物理學的基礎—力學」,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 ,台灣書店,1-289頁。 |
12. 姚 珩 (2000),「畫家馬格利特給哲學家傅柯的一封信—不可視思想的可視性與神秘性」,文明探索,第22卷,77-79頁。 |
13. 姚 珩 (2000, 2001),「大學物理系學生力學專業課程的基本學力之評量 (I, II) 」,國科會研究報告, NSC88-2511-S-003-033; NSC89-2511-S-003-036。 |
14. 姚 珩 (2002-2003),「自然與生活科技」,七上、七下,二冊,光復書局。 |
15. D. Silverman, W.K. Sze and H. Yao (2003), "Effects of right-handed gauge boson in B-B mixing and sin(2b)", hep-ph/ 0305013。 |
16. L. Lederman, D. Schramm ,蔡信行譯,姚 珩 審訂 (2004),「從夸克到宇宙」,1-247頁,世潮出版公司。 |
17. 姚 珩、許貫中、李通藝、余秀麗、李明芳、何黛英 (2004, 2011, 2020),「國中自然」,八上~九下,四冊,翰林出版社。 |
18. 姚 珩、陳秋民、李重賢、陳東閔、劉國棟、林砡君、鍾采霞 (2005, 2010, 2019),「高一基礎物理」,全一冊,翰林出版社。 |
19. 姚 珩、張嘉泓、施華強、李柏翰、許玉玫、林砡君 (2011),「高二基礎物理」A版 ,全一冊,翰林出版社。 |
20. 姚
珩、張嘉泓、施華強、李重賢、鍾采霞、陳東閔 (2005, 2011),「高二高三選修物理」 ,各上下兩冊,翰林出版社。 |
21. 姚
珩、張嘉泓、李重賢、陳東閔、劉國棟、高銘宏、吳承宣 (2020-2021),「高中選修物理」,I~V冊,翰林出版社。 |
22. 東方編輯小組,姚 珩 審訂 (2007, 2018),「光音熱大魔術」,東方出版公司,1-125頁。 |
23. 姚 珩、劉惠芬 (2007),「量子力學導論」,五南圖書出版公司,1-340頁。 |
24. 金泰鎰,姚 珩 審訂 (2009),「揭開能量與能源的秘密」,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,1-190頁。 |
25. 項武義、張海潮、姚 珩 (2010),「千古之謎—幾何、天文與物理兩千年」,台灣商務印書館 (三刷) ,1-200頁;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(再版),1-162頁。 |
26.
蒙德里安,姚 珩 譯 (2010),「抽象藝術的一些新觀點」,文明探索,第63卷,23-30頁。 |
27. N. Harris, 姚 珩 審定 (2011),「火星任務」,大好書屋/日月文化公司,1-31頁。 |
28. 吳俊輝、姚 珩、徐光台、高涌泉、曹亮吉(2013),「星空協奏曲」,臺大出版中心,1-259頁。 |
29. 尼克阿偌,姚 珩 審訂 (2015),「神奇酷科學:改變世界的電」,小天下/遠見天下文化,1-175頁。 |
30. 迪威特,姚 珩 審訂 (2015),「世界觀—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史」,夏日出版,1-437頁。 |
31. 姚
珩 (2018),「量子力學」,滄海書局,1-491頁。 |
32. 李杏蓮,姚 珩 指導 (2021),「科學本質視野下兩岸高中物理力學部分教材比較與實踐研究」,閩南師範大學,1-140頁。 |
33. 林 鑫,姚
珩 指導 (2021),「兩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較與實踐研究—以電磁學為例」,閩南師範大學,1-110頁。 |
物理學發展史及理論 |
1.授課大綱與參考書目 |
2.物理簡史(8頁) |
3.近代物理之哲學意義(8頁) |
4.克卜勒新天文學(103頁) |
基礎量子力學 |
1.授課大綱 |
2.兩個重要數學定理 |
3.量子公設 |
4.量子力學課本序言 |
5.Griffiths 量子力學解答 |
6.全年87堂錄影課程 |